當前位置: 首頁 -> 魅力修武 -> 歷史沿革
歷史沿革
發布時間:2023-4-27 17:09:04

  修武縣歷史悠久,。周朝之前稱“寧邑”,商末(公元前1046年)周武王興兵伐紂,大軍途經寧邑時遇暴雨三日而不能行,就地駐扎修兵練武,故改寧邑為“修武”。修武自得名至今,已有3000余年歷史。公元前221年,秦始皇統一中國后,實行郡縣制,始設修武縣,屬三川郡管轄。從開始設縣至今,已有2227年。三千多年來,“修武”之名歷代傳承一直延續下來,成為中華大地上最古老的縣名之一。2006年,修武縣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授予“千年古縣”稱號。

  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天平年間(534~537年)設西修武縣,縣址即在現今的修武縣城。北齊天保年間(556年),將南、北、西修武(北魏時除山陽縣外,還設置有北修武、南修武、西修武三縣)和山陽合為修武一縣,至此之后,修武縣城一直在現今的修武縣城址,成為修武縣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中心。據考證,修武縣舊城原為春秋時的南陽城,東魏時又加以營建,后經歷代修葺,至清末城墻高7米有余,頂寬5米,為磚石結構,宏偉壯觀。在古城墻的周圍,有一條護城河,河口寬7米,底寬6米,常年積水4米有余,可行船。民國時期,修武縣城區面積為0.5平方公里,縣城內有東門大街、西門大街、北門大街、南門大街、宋塔街、西門北后街、南門后街、東門南后街和前新街、后新街以及倉前街等11條街道,商鋪云集,市場繁榮。從1946年到1948年冬,在多次解放修武縣城的戰斗中,城墻被毀。據史料記載,縣城東城墻位于現在的竹林大道,西城墻位于現在的七賢大道,南城墻位于現在的運糧河北,北城墻位于現在的健康路。

  目前,老城區域內有竹林大道、七賢大道、健康路、運河路等12條街道,現住居民1200余戶,常住人口6000余人。老城范圍內文物古跡、寺廟2處,占地22.1畝;明清建筑20處、民國建筑54處,其中上世紀60年代建筑占相當比例,古民居保留較好的特色街道有老城街、北大街、南后街等。近年來,我縣先后編制了《修武縣城總體規劃》、《修武縣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》、《修武縣旅游規劃》等各項專業規劃,并在規劃指導下進行了城區開發建設。在老城改造上,我縣始終堅持“先規劃,后建設;不成熟,不建設”的原則,嚴格控制老城區建設行為,堅決按照“政府主導,市場運作;規劃先行,有序開發;突出重點,完善功能;讓利于民,多方共贏”的原則,試點帶動,成片推進,穩步實施老城改造。目前,修武縣城規劃區面積15平方公里,建成區面積7.23平方公里。

  修武縣原轄3個鎮、8個鄉:城關鎮、方莊鎮、郇封鎮、李萬鄉、五里源鄉、岸上鄉、西村鄉、葛莊鄉、王屯鄉、高村鄉、周莊鄉。2000年,經河南省人民政府審批(豫民行批字〔2000〕15號),同意將李萬鄉劃歸焦作市山陽區管轄。

  2000年,修武縣轄3鎮、7鄉、1個工貿區和1個城鎮居民社會服務辦公室,223個行政村。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,全縣總人口274418人,其中:城關鎮48591人、方莊鎮35669人、郇封鎮41087人、葛莊鄉23759人、王屯鄉24503人、高村鄉24854人、周莊鄉20799人、五里源鄉35931人、岸上鄉2823人、西村鄉16402人。

  2005年,修武縣鄉鎮區劃調整:撤銷葛莊鄉,將其行政區域劃歸郇封鎮管轄,郇封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;撤銷王屯鄉,將其行政區域劃歸高村鄉管轄,高村鄉人民政府駐地不變。兩鄉鎮于11月29日正式掛牌。2014年,經河南省人民政府同意,河南省民政廳(豫民行批〔2014〕1號)批復了高村鄉更名為王屯鄉。

  目前,修武縣轄5個鎮(城關鎮、七賢鎮、郇封鎮、周莊鎮、云臺山鎮)、3個鄉(王屯鄉、西村鄉、五里源鄉)、1個城鎮居民社會服務辦公室。

桃花社区在线观看